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数字化建设  >  智慧城市
发布时间:2020-11-11 08:57 来源: 九台区政府
打印| 字号:[]|
0

​种稻用卫星 长春智慧农业助农民迈向新生活

  从高空俯瞰长春市九台区红光村,金灿灿的稻田里,用褐色彩稻组成的“九台贡米”四个大字格外壮观。
  站在观景台上一眼望去,碧空下,红光村270公顷的水田仿佛一片金色的海洋,无边无垠,相比之下,田埂上行走的人则渺小许多。这不禁让人联想起,农民们排成一字长排,手持镰刀在广袤的黑土地上弯腰割稻的画面,但在现实中,这样的想象仅仅是不了解现代农业生产的人的一厢情愿。
  长春市九台区龙嘉街道党工委书记林海介绍道,红光村水稻机插率已经提高到98%,机收率提高到95%,水稻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98%,从地上跑的收割机,到天上飞的无人机,各式先进的农机广泛使用,靠人力种田收稻已成为红光村的历史。
  近年来,红光村推行水稻秸秆还田、绿色防控病虫害等技术,就连施肥也在提倡科学化和精准化,“以前施肥撒一片,现在农机插秧时顺便就把肥下到了根部。”九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正高级农艺师刘平会说,新的农业技术让种植成本下降、产量提升,米质更有保证。当地生产的“水清清”品牌大米受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市场的欢迎,并且成为中国女排的高级供应商。
  稻米已名声在外,红光村还想再搞些新名堂。春季插秧后,绿油油的稻田里放下黄嫩嫩的雏鸭、银闪闪的鱼苗和纽扣大小的蟹苗,田里的害虫、杂草就是它们天然的食物,经过半年的生长,鸭、蟹、鱼能够赶在秋收前上市,为村里带来一份不小的额外收入。
  如果说红光村稻田养殖换来的是“额外收入”,那么稻壳、米糠则能变成“宝贝”。
  吉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大为长期致力于水稻深加工的技术研究,他拿起一罐浅棕色的猫砂介绍道,这是稻壳经过粉碎和瞬时高温造粒制成的植物材料猫砂,又干净又环保,每吨可以卖到一万元,比一般的精米还要贵;米糠包含了稻谷大部分营养成分,经过进一步加工制成的米糠油,品质不亚于大豆油,还能从中提取出价格昂贵的ω酸、肌醇和植酸;米粉和碎米是大米加工过程的产物,大约占到单位稻谷重量的8%,经过二次加工可以制成米线和复合米,再次回到人们的餐桌。王大为一直希望这些技术能为水稻产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今,随着吉林农业大学和企业合作的水稻深加工项目落户九台区,他的期望也将变为现实。
  近些年,智慧农业渐渐兴起,为红光村水稻产业开启了全新的模式。由长春市政府牵头,九台区政府与中农阳光合作建设的数联网智慧乡村综合服务平台成功投入运营,平台依托高分卫星,将卫星遥感、视频监控、气象监测、无人机航拍、地面传感等数据融合,实现了对地全天候智能化识别,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的农业农村管理服务网络,各项与农业息息相关的信息通过网络实时推送到农民的手机上,辅助农业耕作,实现水稻标准化生产,保证了稻米的品质。
  事实上,平台的作用范围不只限于红光村,功用也不只限于农业生产。工作人员打开一个显示界面说道,平台能够快速完成对九台区全域村屯的巡查,而在过去,类似这样的工作需要100人用1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今年,吉林省先后遭遇了巴威、美莎克、海神三场台风,平台再次发挥作用,在1小时之内,即对九台区17个乡镇的受影响情况进行巡查,并给出评估结果。
  如今,红光村的人均年收入和村集体年收入分别达到5万元和15万元,接下来,红光村将在附近的饮马河流域引入现代化的农耕设备和先进的农业技术,建设万亩高标准水稻农田,进一步实现水稻提质增收,用金灿灿的稻穗换来农民富裕的生活。

相关链接

中国政府网 吉林省人民政府长春市人民政府 信用中国(长春) 长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长春市政府采购中心)

主办单位:长春市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建设管理局  |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华新街700号

电话:88779127  |  网站标识码:2201000064  |  吉ICP备 11002904号  |  吉公网安备 22010202000794号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