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机关党建 > 学习园地
发布时间:2021-01-18 12:09 来源: 长春日报
打印| 字号:[]|
X

“大战”“大考”同应对 “六稳”“六保”一起抓

  ——《政府工作报告》精读
  扎实推进改革开放
  加强城市建设管理
  切实保障改善民生
  依法履行政府职能
  着力稳定经济增长
  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强力实施科技创新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统领,在市委坚强领导下,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抗疫大战和发展大考,疫情防控取得重大胜利,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要成果。
  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推动经济运行加快复苏、逆势而进,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5%,增速稳居东北四市首位。长春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都走在全国前列。
  实干十三五
  过去五年,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实施一系列利当前、惠长远的重大举措,推动长春振兴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经济实力全面跃升的五年。地区生产总值从4773.8亿元增加到6500亿元。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高新技术企业户数增长7.2倍。市场主体突破100万户。新兴产业持续壮大,传统产业加快升级,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的五年。改革全面铺开、多点突破、纵深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放管服”推动营商环境全面优化,市场活力明显增强。长春新区等重大开放平台载体建设成效显著,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元。
  ——三大攻坚战决战决胜的五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年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增加70天,国考断面劣五类水质全面清零。一批重大风险隐患“精准拆弹”,金融风险处置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城乡面貌显著变化的五年。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突破100公里,水、电、气、热供应能力稳步提升。三环以内主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农村人居环境日新月异。“四大板块”“两大基地”发展格局初步形成,长春现代化都市圈空间框架全面拉开。
  ——民生改善不断提升的五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速。城乡养老、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每年都有新提高。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提升。
  奋进十四五
  加快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把长春建设成为常住人口超1000万、经济总量迈向万亿的特大型城市。
  ——全力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发展“四大板块”对全市经济贡献率达到80%以上,农业农村现代化“两大基地”初具规模,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保持中高速增长,长春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
  ——强化创新引领作用,启动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建设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0家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明显提升,国家区域创新中心作用更加凸显,在全国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布局中加速迈向中高端。
  ——统筹协调城乡发展,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布局,水、电、气、热、通讯、交通等公共设施服务能力整体提升,地下管网、老旧小区、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基本完成,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更有韧性,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空间。
  ——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明显,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单位GDP综合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海绵城市建设面积比例、城区绿化覆盖率、全市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绿色发展模式基本形成,天蓝、地绿、水净、城美、空气清新成为常态。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困难群众得到精准帮扶,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全面提升治理效能,法治长春建设进入新阶段,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自然灾害防御水平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相关链接

中国政府网 吉林省人民政府长春市人民政府 信用中国(长春) 长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长春市政府采购中心)

主办单位:长春市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建设管理局  |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华新街700号

电话:88779127  |  网站标识码:2201000064  |  吉ICP备 11002904号  |  吉公网安备 22010202000794号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